还给农人开了正儿八经的药方。包药的黄纸写着大吉,显然是符纸。但仙姑没有忽悠那农人去烧符纸,喝符水。
只是教那农人心烦意乱的时候,仿照符纸上的“大吉”,在手心里写出“大吉”二字,心里自然就清静了。
妈耶,这太平道是在往天主教进化吗?十字教强就强在十字架等于医生,医生等于十字架。
在他的记忆里,太平道不是“忽悠百姓”的“邪教组织”吗?
怎么搞得这么正式,和后世的公益组织一样。
农人起身,拱手与仙姑告别,仙姑也没半点儿架子,拱手送农人离开,看农人走远后,仙姑又坐回道堂里,等着其他农人寻诊。
刘备多看了几眼,更奇怪的是,那仙姑见着刘备一身士族装扮,立刻把道堂的帘子拉上,似乎对士族极为抵触。
但是刘备长得好看,于是仙姑又掀开帘子,多看了两眼,颇有种:“这个弟弟,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。”的意思。
而得病的农人对此似乎见怪不怪,捂嘴咳嗽了两声,马上走过来,拱手拜见。
汉代还不流行给人磕头,最多就是弯腰。老人家还怕得罪刘备一行,低着脑袋,小声劝解。
“太平道的仙姑就是这个样子,士族的大娘子切勿怪罪,仙姑她们都是好人。”
这反倒显得窥探仙姑的刘备像是个小心眼的坏人。
牛车的轮子继续转动,走得更远了一些。
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”
忽听到孩童读书声,牛车里,做梦都在双手丰胸的卢植老师,睁开眼睛,从席子上坐起来。
她掀开帘子和刘备坐在一起,两人看到一处乡村私塾。
简陋的小木屋里,一个满身补丁的老道姑,拿着戒尺,走来走去,正在教席子上的孩子们读书认字。
木屋里没有竹简,只有沙盘,这样的好处当然是节约材料。
卢植一弯腰,从牛车跳下来,双手放在后面,刘备跟在后面。
私塾的正堂里没有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秋的画像,供奉的却是一尊手持轩辕宝剑的黄神。
孩子们念诵的经文并非是朝廷公认的《孝经》与《白虎通义》。而是太平道的经典,《道德经》与《太平经》。
刘备侧过脑袋,看了一眼卢老师。
哦吼。
信仰儒家的卢植老师生气了,脸都气白了,看起来很孩子气。
他们听农人们窃窃私语,才知道仙姑教孩子们认字,竟然不收学费。
农人们才不管仙姑教的是什么经文。
农人只知道仙姑会教孩子们读书认字,不像士族大儒,还看她们的出身。
只见卢植老师站在私塾外,摇头叹息。
“太平道在村落传教,等于在夺士族在乡里的根基,短短十年布道,已经有无数仙姑使者,如今连乡下人都替太平道说话,士族威信大不如前,若再让太平道这样经营十年,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,只怕,大汉与儒门是真的要亡了。”
刘备深以为然。只是他早已知道了太平道的命运。
太平道虽然有信仰,有道术,更有理想,却因为早早受到士族的戒备与利用,而死在萌芽。
太平道人数虽多,却没有正规的学校,培养出一批擅长行军打仗的将领,没有足够的时间,训练出素质过人的士兵,更没有外族入侵为她们缓解压力,拖延时间。
面对擅长发动战争的士族将领,以及经过严格训练的中央禁军,简直是板上鱼肉。
四年后,因为叛徒告密,黄巾起义被迫提前爆发。
起事几个月,这些太平道的仙姑就被皇甫嵩、卢植为首的正规军剿灭。
可以说,天时地利人和,都不在太平道这边。
而十三州士族支持的各路军阀,则会故意留着一些黄巾军的流寇,作为扩张私军的借口,拥兵自重,拉开乱世的序幕。
这些虔诚的太平道仙姑,也将会沦为三国乱世开启的牺牲品,身不由己,命途多舛。
而刘备就是靠着杀黄巾贼起家的。
……
三日后,他们抵达涿郡边境,进入冀州河间郡。
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”
易水是河间郡北方的第一条河流。
卢植老师,白衣猎猎,站在河边唱歌。一脸悲壮,似乎马上就要去世。
而刘备呢?他在开心烤鱼。卢老师的死期是在十五年后。
涿郡是幽州最南部的郡,河间郡是冀州北部的郡。冀州中部的巨鹿郡是太平道的大本营。
巨鹿郡与河间郡,只隔着一个安平郡。换句话说,他们离太平道的心脏越来越近。
十二年来,幽冀二州先后因为饥荒爆发十次瘟疫。
朝廷因为党锢之禁,防止外臣作乱,因此未曾派遣管理幽冀二州的刺史,导致各郡县,救灾不力,民不聊生。
当时是,大贤良师张角手持九节杖,带领八大弟子,亲临冀州北部的中山郡、常山郡、安平郡,以及幽州南部的涿郡、广阳郡、鱼阳郡……施药布道,收服三十万信众。
大汉失去两州民心。
因此,刘备在卢植的带领下,反而在冀州北部的易水两岸,看到了更多被太平道管理的村落。
这里家家戴黄巾,户户信黄神。每间村落都有治疗瘟疫的道堂,用来烧水熬药,布道宣讲,读书认字。人人讲道法,不谈儒礼。
可以说黄神的信仰,除了未能渗透到城市,已经完全下渗到了乡村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