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人请不到,就只能皇帝和勋贵陪着了。
主角也没去“文人雅士”云集的红楼,而是在正式见过满桂之后,带着他一起去了新乐侯刘效祖家。
英国公张维贤没有参加,派了他儿子张之极来的。大概也是觉得作为老牌勋贵,不能比钱谦益这阁老低一头。
不过派了儿子参加,也算给了面子,承认了满桂是“这个圈子”的人。
大概等到满桂的儿子那一代,就算进了勋贵圈了。
大明的文臣和武将的矛盾,可以追溯到朱元璋时期。
朱元璋把武将出身的功臣杀了个七七八八,立了母亲是文官家庭出身的朱允炆,而没有立常遇春的外孙朱允熥,以文臣齐泰、黄子澄、方孝孺等人辅佐朱允炆,就是在文武之间拉偏架了。
然后武将大多都跟着朱棣靖难了,最后打开南京城门的就是李景隆。他是李文忠的儿子,外戚勋贵出身的武将。
李景隆在“靖难之役”中的糟糕表现,到底是真没本事还是不卖力,谁知道呢。
细究一下,建文的母系是文官,李景隆作为勋贵武将也确实没有卖力的理由。
这是大明文武之争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。
朱元璋虽然丢开了常遇春的外孙朱允熥,但大明皇位最后还是到了徐达的外孙朱高炽手里。
明成祖朱棣的发妻是徐达的女儿,明仁宗朱高炽是徐达的外孙。
朱元璋废了那么大的劲,最后接他皇位的还是两位老兄弟的外孙。
土木堡之变就是第二次了。
勋贵武将损失惨重,连70多岁的老将英国公张辅都死在了土木堡。
行伍出身的武将没有地位,逐渐沦为了文官的“门下走狗”。
文官出了4个牛人,于谦、王阳明、张居正、海瑞。
这四个人里,除了张居正的个人私德有点问题之外,都是足以让大多数人心服口服的。
海瑞过世于1587年,万历十五年。
主角所在的时间是1627年,天启七年。
40年的时间,并不足以抵消于谦等人的遗泽。
文官们还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拿架子呢,即使杨镐把萨尔浒之战打成那个熊样,袁应泰、王化贞、孙承宗都接连战败。
至于武将,已经被欺负的快炸了。
如果让袁崇焕去辽东,矫诏杀了毛文龙,那尚可喜、孔有德、耿仲明大概就真要掀桌子了。
第三次文武之争,大概就会埋葬了大明朝了。
不过想缓和文武矛盾,也没那么容易。不但有“靖难”、“土木堡”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,还有明末经济的地理分布问题,不是拉着钱谦益和满桂喝一顿酒就能解决的。
钱谦益不来就不来吧,咱带着满桂去我舅那里吃饭。
朱高炽很多事都得忍着,主角也得忍着。
满桂是从士兵打出来的,升到总旗(带50人)就花费了好多年,属于真行伍出身,一刀一枪打出来的,没有任何水分。
刘效祖的出身也很低,要不是他姐姐的儿子当了皇帝,他就是个社会底层。
“臣入伍之前,也种过地,一亩小麦年景好的时候也就两石。”
一石大概120斤左右,一亩240斤的话也不低了。
明末又没化肥,亩产240斤绝对算好年景了,都达到后世产量的1/5了。
“将军说的那是三十年前吧,现在风调雨顺的时候少,天冷,干旱。能收一石多点就不错了。”
刘效祖也种过地,或者说信王变成崇祯之前他就是种地的,成为勋贵不过3个月的时间。
聊打仗他肯定是插不上嘴的,但聊种田他还可以跟满桂聊聊。
张之极就坐在一边光听着了。
“臣入伍的时候18岁,据说刘大刀(刘綎)15岁就上战场,臣比他还是晚了3年的。
28岁时升为总旗,38岁成了百户。
40岁时杨经略在萨尔浒战败,刘大刀战死殉国,精兵猛将损失惨重。
李如柏个混账,三路大军都损失惨重,就他自己行军磨磨蹭蹭,一听到杜松战死跑得比兔子还快。
臣被杨经略作为‘年轻将领’临时提拔起来的。
后来孙阁老督师山海关,又把臣派去了宁远当副总兵。后来臣被调到了大同。
算下来臣在家种地的时候,真是30年前了。”
“如果硝石够用的,硝石也是可以当肥料的,或许可以提高点产量。”主角道。
刘效祖道,“那也得在南方,要是在咱们这里,赶上大旱没水,不就浪费了吗。”
满桂道,“硝石可以当肥料吗?臣打了一辈子仗,硝石见得多了,还是头一次听说。”
硝石的成分是硝酸钾,含有硝态氮元素,当然可以当肥料了。
(智利硝石是硝酸钠)
虽然肯定不如氨态氮元素效果好,但氨在大明朝这种科技水平下合成不了呀。
“我和宋应星粗略试验着可以,明年可以搞二亩地仔细试试看。”
满桂道,“现在战事频繁,硝石就算可以当肥料也腾不出来。”
如果合成硝石,首先就得合成硝酸。
氨氧化法合成硝酸的话,首先就得合成氨。以大明的科技水平还是算了吧。
历史上合成氨都到了1913年了,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一年才由哈伯搞定,获得了诺贝尔奖的。
这玩意儿牵扯到化学平衡,反应条件相对于古代科技来说太苛刻了。
不用氨氧化法,就是用电弧法,通过放电让氮气和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,然后合成硝酸。
1627年往哪里搞电去?
搞个大水车,带着磁铁和铜线圈转?
铜线的绝缘怎么办,这时可没橡胶,又是难题。
剩下的办法都得依赖天然的硝石矿。
煤的干馏倒是可以获得粗氨水,分馏一下是不是可以当肥料用,得让宋应星去研究研究。
“硝石的事我和宋应星再研究研究,我倒是有一些思路,但行不行还得看宋应星的。”
“臣在大同时就听说陛下好炼丹,原来陛下是研究硝石啊。”满桂道。
“对呀,文官们看不起这看不起那,整天除了死读经书就是引经据典的吵架。可没有硝石,他们拿嘴去让大炮开火吗。
我研究了一下硝石,然后就被说成炼丹修道了。”
“宋应星也是文官吧。”满桂道。
“他是举人,不是进士。入不了翰林,更入不了内阁,也当不了科道言官。严格来说,他这种不算‘真正的文官’。
钱谦益那种才是,本来也想让他过来的,这老小子就是不来。”
满桂道,“臣一武夫,入伍前种田,和他一个大探花也聊不到一起去。
臣在宁远和袁崇焕不和,在孙督师回籍之后还真怕他找茬。”
主角道,“以后文官经略只可处置参将以下武官,副总兵以上必须三司会审,由朕亲笔朱批,司礼监不得代劳。
擅权乱政者,无论文官太监,一律夷三族。
同意首辅施凤来的意见,以王在晋为辽东巡抚,兼管遵化。”
喜欢明末之我崇祯无为而治请大家收藏:(www.yszbook.com)明末之我崇祯无为而治阅书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